青出于蓝而胜于蓝,冰水为之而寒于水。荀子用青与蓝、冰与水的关系来比喻学生假如可以用功研究学问,坚持不懈地努力,就能比他的老师更有收获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意思后人胜过前人。这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下一句。
1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意思
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最早源于荀子的《劝学》,荀子用靛青比喻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后起之秀,而用蓝草比喻他们的老师或前辈。青:靛青,青色颜料。蓝:蓼蓝,一种可以提炼颜料的草。靛青是从蓼蓝里提炼出来的,但颜色比蓼蓝更深。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升。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越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,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下一句,这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意思。
2、典故
北魏文人李谧学习非常用功,在文学博士孔璠门下做学生,勤奋刻苦,虚心好学,提升非常快。几年后,李谧的知识超越了他的老师孔璠,孔璠反过来向李谧求教。同学们做歌:“青成蓝,蓝谢青,师何常,在明经。”
3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杰出文章
《荀子·劝学》
青,取之于蓝,而青于蓝;冰,水为之,而寒于水。木直中绳,輮以为轮,其曲中规。虽有槁暴,不复挺者,輮使之然也。故木受绳则直,金就砺则利,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,则知明而行无过矣。
1、节选译文
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,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;冰是由水凝冻成的,但它比水更冷。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,假如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,它的弯度就能合乎圆规,即便又晒干了,也不会再挺直,这是由于人工使它弯曲成如此。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,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。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,就智慧明达,行动不犯了错误误了。
2、节选写作特征
运用了很多日常容易见到的比喻,把抽象的道理说得了解、具体、生动,深入浅出,使读者容易同意。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,有时用相同种类事物设喻,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,强调作者的看法。比如:登高而招,顺风而呼,假舆马,假舟楫,积土成山,积水成渊。
有时将两种相反的状况组织在一块,形成鲜明的对照,让读者从中了解道理。比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,朽木与金石对照。设喻方法有时先反后正,有时先正后反,内容各有侧重,句式也多变化,读来毫无板滞之感。
有些比喻,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,让读者考虑。如“青出于蓝"“冰寒于水"。有些先设比喻,再引出道理,如“登高而招,臂非加长也,而见者远",“假舟楫者,非能水也,而绝江河"。
有些先设比喻,引出道理后,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。如先用“积土成山"“积水成渊"设喻,引出“积善成德,而神明自得,圣心备焉"的道理,再用“不积跬步"“不积小流"作进一步论证。
4、总结
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,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;冰是水凝结而成的,却比水还要寒冷。青,是指靛青,即靛蓝;蓝是指蓝草——可以用于制做靛蓝染料的数种植物的统称,如菘蓝、蓼蓝、木蓝等。 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,但颜色比蓝草更深;冰是水凝结而成,但比水更冷。荀子用青与蓝、冰与水的关系来比喻学生假如可以用功研究学问,坚持不懈地努力,就能比他的老师更有收获.因为荀子这几句话形象深刻,通俗易懂,便为后人所常用,比喻学生胜过老师、后人胜过前人,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之味。